新华社沈阳2月13日电(记者于也童)农历正月初九一大早,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同江峪村的许多村民已经忙活上了,着装、打扮、操练……宁静的小村庄逐渐喧闹起来。民间传说初九为“天公诞”,村民们将演出古老的本溪社火,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保佑家人健康。本溪社火有着百年历史,历经几代传承,也叫“武社火”“武秧歌”,武斗场面类似于京剧中的武打戏。装扮好的演员手持长矛、大刀、双锤等兵器,在台上排兵布阵,并做出各种动作来展示故事情节。2月13日,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同江峪村的村民在本溪花溪沐云山滑雪场为观众进行本溪社火表演。不到九点,穿好行装的村民们就赶到了杨和清家。年过六旬的杨和清是本溪社火队的领队,下令、排练、为演员化妆都是他一人操持。“演本溪社火有一套专门的脸谱。”杨和清说。他调好油彩,正一笔一笔细细勾画,为每一位“角儿”上妆。“本溪社火故事中的人物身份、性格靠脸谱体现,今天演三出戏,《三英战吕布》《长坂坡》《对松关》,都是经典段落。”杨和清说。化完妆,演员们聚集到不远处的小广场上。“队伍从广场开始演,然后‘踩街’从村东走至村西,挨家挨户吆喝、拜年,最后定场表演。”杨和清说。2月12日,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同江峪村的村民在整理演出使用的道具。随着喧天的锣鼓,14名演员的表演正式开始。平日,他们是普通的农民;上好妆容、穿上戏服,他们化身戏中英雄,传承着本溪社火。演出开始,演员以飞脚动作出场,先“拉架”亮相。随着演员顿枪为号,鼓师大喝一声“呔”,鼓点骤起,意味着开战。2月12日,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同江峪村的村民走出领队杨和清家准备进行社火表演的排练。作为队伍里唯一的女性,35岁的刘晶扮演的是红月娥。“我从二十几岁开始接触本溪社火,爱上这门艺术。虽然排练过程辛苦,但我享受表演的过程。”刘晶说。和她一样,队伍里的很多村民都是因为热爱,自发参与到表演中来。杨和清在同江峪村张罗本溪社火已经有十多年了。“我十多岁时喜欢上这个,现在已跨越了半个世纪,也见证了本溪社火的发展。”杨和清说。2月12日,扮演洪月娥的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同江峪村村民刘晶在排练中。本溪社火现已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收录,年6月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难就是收徒,现在年轻人来学的越来越少了。我们这打鼓的师傅年纪大了,心脏不好却还在坚持。”杨和清说,“但只要能演,我们一定坚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