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榛子、蚕茧喜获丰收;山下,中草药节节攀高;大棚中,草莓苗鲜翠欲滴;饲养场里,猪肥牛壮……金秋时节,走进辽东腹地大山深处的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茳草村,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如今到处是欣欣向荣、共同奔小康的美好景象。9月29日,记者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茳草村双林沟,漫山遍野的榛子林让人心旷神怡。大老远,榛子林的主人于文科满脸喜悦地朝记者走过来。“老于,收成咋样?”“今年我的亩榛子卖了近20万元,这不,今早好几个乡亲非得到我榛子林里取经。”“明年我们也要种大榛子,有党的好政策,再加上老于的带动,我们也能和他一样致富奔小康。”乡亲们回应着。一时间,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中。牵住“牛鼻子”培育“金种子”“茳草村山高、沟深、土地零碎,6年前,农户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土豆,勉强维持温饱。”谈起过去,茳草村党总支书记廖华东感触很深。“我们不是没有想过办法,村里带头试着搞了一些项目,但由于对市场和技术不了解,结果背负了0多万元的外债,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廖华东感叹。“那时候,年轻一点的村民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三天两头到村部闹腾。”廖华东满脸的无奈,“没办法,穷呀,这家不像个家、村不像个村的。”“产业是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必须发展脱贫产业。这里生态良好,高山植被茂盛,完全有条件打造生态产业基地,再也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年,省市扶贫工作队进驻茳草村,扶贫干部和村“两委”对茳草村大山的价值进行了再认识。但山区条件恶劣,产业发展该如何破题?“老于,还是种大榛子吧,产量高、收入高,你有经验。榛子3年后结果,打底儿每亩能卖多块,比种玉米多收入多块,你先给村民打个样儿。”“行,张书记,我听你的,就种大榛子!”回想起5年前自己与于文科的一场对话,时任驻茳草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现任茳草村“第一书记”的张君辉记忆犹新。从一开始的10亩,到50亩、亩,5年间,老于的榛子林在“长大”,村民看到老于种榛子赚了钱,也都跟着干了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样板,有了扶持,村民自然会跟上。现在,茳草村发展扶贫草莓大棚16栋,榛子多亩,柞蚕场多个,中草药材多亩……产业兴起也带来了人的回流,茳草村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创办产业。8家豆制品加工厂先后建起来,产品辐射周边十余个乡镇。一些村民更是做起了特色农产品经纪人。“今年,我们村的人均年收入将超过1万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彻底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最主要是村民的精气神起来了,大家都看到了产业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廖华东感慨道。整治村环境村子美起来傍晚时分,茳草村文化广场上,几十名村民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跳起了广场舞,一群群孩童在旁边追逐嬉戏,广场上歌声、笑声不断。“原来村里没有广场,更没有路灯,天一黑就没人出门了。现在有了文化广场,村里晚上热闹起来。”村民董艳华回忆道。“这还不算啥,以前我们村的河道淤积严重,一到下雨天,生怕河水泛滥,冲了庄稼地和房子。”“村里的路还坑坑洼洼,天干时漫天飞土,下雨时陷下去一脚泥。”“猪粪、羊屎哪都是,垃圾更是随处堆放。”村民七嘴八舌地说着村里的过去。“本应是青山环抱、天然氧吧的村落,环境却成了烦心事。”张君辉说,“使漂亮‘坯子’得到治理、焕发生机,就要从这些‘烫手山芋’入手,建设‘美丽乡村’。”4年间,陆陆续续带着“第一书记”印记的治理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先后投入资金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盏,建设分类垃圾投放点40个,修建村组路4公里,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和“河堤治理工程”,修建河堤延长米,修建供水管线3公里,解决村里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一串串数字,一项项举措,茳草村实现了蝶变。“刚开始,我以为村里的党员干部在做面子工程,可村干部日复一日地干着,村子也在一天一天地变化着。”80岁的老党员孟凡清感慨地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年初,针对村里没有可以娱乐休闲的场所、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情况,张君辉和扶贫工作队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安装体育健身器材、购置音响设备……茳草村的好事一个接着一个。“看到昔日的贫困村焕然一新,村路、巷路平整开阔,文化墙、文化广场彰显新农村的气息,真是高兴呀!”张君辉兴奋地说,“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思想明显转变,从原来的不想干到如今的积极干。”当下,茳草村再下绣花功夫,村民富、村庄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