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30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雷鸿涛通讯员蒲浩彭宏高彭云龙)湖南报人,感动新晃。4月29日,新晃召开年度“感动新晃”十大人物座谈会暨颁奖仪式。湖南日报社驻新晃鱼市镇华南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袁礼成榜上有名。
在座谈会上,袁礼成作为代表发言。年3月,湖南日报社扶贫工作队进驻华南村。3年扶贫人,一生新晃情。驻村扶贫期间,袁礼成协助扶贫工作队队长戴勤共争取到省、市扶贫项目资金多万元。年至年,他共推荐资助了新晃33名贫困大学生,资助总金额达16.5万元。每年,袁礼成执行报社“情系侗乡,消费扶贫,以购代捐”活动,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多万元。如今,该村贫困发生率由年的38%下降到现在的0.08%,村集体收入从零提升到现在的30多万元。短短3年时间,华南村不仅于年底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并由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蝶变为“国家森林乡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目前,该村正建设年产水20万吨的矿泉水厂项目,预计可为村集体产业创收万元以上。扶贫期间,袁礼成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专业预录取,成为一名“准清华生”。“去清华大学读书,是我的梦想。我选择先扶贫,再去清华大学深造。因为华南村是我人生的另一所大学,我要拜群众为师,把农村当课堂。”袁礼成说。
年度“感动新晃”十大人物,还包括来身残志坚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的张武军、最美孝心少年姚伦根、30年坚守乡镇临床一线的医生田先维、从大学生到贡溪土鸡产业致富带头人蒲学慧、义务照看军烈属25年的老党员刘金莲、37年公路养护生涯的养护工人吴希金、放弃高薪服务百姓的好村官杨排锋、坚守39年的乡村教师蒲曾祝、无影灯下的好医生向景平。
近年来,新晃持续推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工作,坚持立足基层、面向社会,严格评选标准,注重社会监督,确保推出的道德典型立得住、传得开。自年以来,该县连续举办七届“感动新晃”十大人物评比活动,共有70名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人物获此殊荣。(本文摄影:姚本荣姚俊程)
年度“感动新晃”十大人物简介
1.张武军:身残志坚,积极投身志愿服务
张武军,男,新晃微爱志愿者协会会长、党支部书记。获评年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怀化市“两新”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初二那年,张武军左脚患上骨结核,前后几年花了近10万元先后到武汉、上海和北京等地进行医治,医生建议他截肢,但他采取保守治疗,最终落下肢体四级残疾。为还清因医治疾病欠下的债务,张武军先后摆过地摊、学过理发、开过餐馆。生意经验丰富后,便和别人合伙在新晃、贵州等地开起连锁药店,年收入达几十万元。
年冬天,张武军随几名爱心人士到中寨镇中寨村看望火灾户,现场捐了元。看到几个悲惨破碎的家庭,张武军萌生了要创办由更多的爱心人士凝聚爱汇聚爱的社会组织。年4月,新晃微爱志愿者协会应运而生。为帮助更多的贫困百姓,张武军积极奔走,争取到湖南“暖流计划”项目,得以新晃为主体,进而辐射整个湖南。同时,“善行团”“青藤公益”“轻松筹之微爱筹阳光链”等一批公益项目陆续走进新晃,为更多的穷苦老百姓施行爱心救助搭建平台。
三年多来,微爱志愿者协会会员从30多人发展到多人,“小天使”名,吸引多名志愿者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多场次,志愿服务人数达余人,行程达15万多公里,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达3万小时以上,募集物资价值多万元。张武军的事迹在中国善网、湖南经视大湘网和怀化日报、边城晚报多次刊登,各级电视台刊播,事迹被收入中国大型文献《共和国印记》。
2.姚伦根:母亲出走父亲去世最美孝心少年坚强面对未来
姚伦根,男,林冲学校初三年级46班学生。怀化市“最美孝心少年”。
姚伦根的父亲长年身患疾病,50岁后才娶了个有语言障碍的女子为妻。为了妻儿生活得好些,父亲卖苦力活挣钱养家,给身体健康留下了隐患。姚伦根读六年级时的一天,母亲去集镇赶集后再也没有回家。父亲苦苦找寻未果,父子两人从此相依为命。
年4月,父亲思妻心切、劳累成疾,导致下肢瘫痪且双目失明,从此卧床不起。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从此没了经济来源,给原本困难的家雪上加霜。面对厄运的降临,姚伦根没有消沉和退缩,而是鼓足勇气顽强地生活。
在各级的帮助下,姚伦根家破旧的烂木房经过改造变成了砖瓦房,家庭环境得以改观。在家的时候,姚伦根忙着洗衣、做饭、帮父亲擦身清洗,收拾完后已是深夜,第二天又赶往学校上课。父亲总觉得对他很愧疚,觉得拖累了他,但姚伦根却总是鼓励爸爸保重身体,父子俩一起加油。
在学校,姚伦根始终友善待人。同桌杨坪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上下楼梯很吃力,姚伦根就主动承担照顾他的任务,时时在他身边帮助他守护他。在学校组织的爱心“一元捐”活动中,姚伦根把自己节约下的大部分钱都捐献出来,是班里捐款最多的人,班主任田老师告诉考虑到他家庭困难,建议他不用捐那么多,可他却说只是尽微薄之力。
年,父亲不幸离世,姚伦根成了孤儿。通过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帮扶和关爱,姚伦根一直努力上进,决心克服困难,好好读书。
3.袁礼成:扎根侗乡的“准清华生”
袁礼成,男,湖南日报社驻鱼市镇华南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扶贫期间,袁礼成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专业预录取,成为一名“准清华生”。“去清华大学读书,是每个青年人的梦想。我选择先扶贫,再去清华大学深造。因为华南村是我人生的另一所大学,我要拜群众为师,把农村当课堂。”袁礼成说。
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的他,在新晃扶贫期间,袁礼成利用媒体资源,讲好新晃故事,做一名新晃义务宣传员。年12月,新晃第二届鼟罗民族文化艺术节举行,袁礼成组织《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华声在线等多家媒体到晃宣传报道。特别是通过新湖南现场直播观看人数高达人。他还利用自身人脉资源向今日头条、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等媒体荐稿,进一步扩大新晃的影响力。
华南村新晃黄牛肉、跑山羊肉、跑山鸡等特色农副产品远近闻名。袁礼成所在的工作队因势利导,发挥企业领、能人带作用,扶持成立华南村真诚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怀化市华南画眉旅游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并大力帮助养殖能人发展特色养殖,带动村民兴产业拓富路。其中,姚沅桢建起的标准化黄牛养殖基地,每年可出栏地理标志产品新晃黄牛头,带动32户贫困户脱贫。每年传统节日,袁礼成多次执行报社“情系侗乡,消费扶贫,以购代捐”活动,帮助贫困户销售土鸡、牛肉等农产品多万元。
驻村扶贫期间,袁礼成协助扶贫工作队队长戴勤共争取到省、市扶贫项目资金多万元。
大学期间,袁礼成依靠国家学金、学校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完成了学业,并获评“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他坚持阳光助学,播撒爱心。年至年,共推荐资助了新晃33名贫困大学生,资助总金额达16.5万元。
4.田先维:30年坚守乡镇临床一线
田先维,男,晃州镇兴隆中心卫生院医生。毕业后一直在基层卫生院从事临床工作30年。
年4月,田先维被确诊患有“胰腺肿瘤”,该病死亡率高。医院做了长达20个小时的“胰肠吻合术”“肿瘤切除术”。术后休息不到4个月,田先维重返工作岗位,但每医院复查。
考虑到大病初愈后不能从事临床工作,田先维便投身到公共卫生健康扶贫工作。除了办公室日常工作外,田先维每周定期两天到村医空白村——沙湾村坐诊外,并兼任民生村、长乐坪村和晃州社区的家庭签约医生。除了进村入户送健康,宣传防病知识和卫生政策外,还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等服务,筛选四类慢病,并监测血糖,血压,根据监测情况指导用药,对身患重病、大病的患者建立档案,并定期随访。
田先维妻子的舅舅去年9月去世,舅妈和儿子有智力障碍,女儿正在读初二。舅舅的女儿成绩优良,田先维不忍其家庭变故而辍学,在自己家庭经济压力紧张的情况下,把她接到县城家中,就近入学,方便照顾。到学校帮她对接爱心人士,获得每月元的爱心资助。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医生,田先维时刻不忘自己学医的初心,恪守职业道德,干一行,爱一行,永远做一名把责任永记在心中的白衣战士。
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精神压力、经济压力很大,但也顺其自然,过好当下,做好该做的事。”
5.蒲学慧:从大学生到贡溪土鸡产业致富带头人
蒲学慧,男,贡溪夜郎贡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年初,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蒲学慧回到家乡,创办占地余亩,存栏余羽“贡溪土鸡”养殖场。
创业初期,从选址到鸡种收购、资金筹备、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困难重重。家人非常支持蒲学慧的创业构想,父亲用自己家里的房子抵押贷款15万给了他们创业的启动资金。蒲学慧和家人挑砖、砍木、挖土、挑沙,即当泥水工、又做伐木匠、还是技术员,一砖一瓦地修建养殖基地。
年,他成立夜郎贡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费为农户选址、提供技术及服务,不定期举行养殖技术培训。合作社基地建设及日常劳务,优先吸收贫困户劳动力,目前已吸收临时工贫困户80人次,现共带动多户养殖户,其中贫困户户,残疾贫困户36户,易地搬迁户50户。年被评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年被评定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年初带动步头降乡新江村和天雷村70余户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发放余羽鸡苗,成鸡和鸡蛋均可回收销售,实现增收2元/年/户。年5月,合作社在贡溪镇挑选50余户易地搬迁贫困户,免费赠送鸡苗共0余羽,并签订保价回收合同,实现增收5元/户。
蒲学慧组建销售团队,在怀化市与20余家门店合作,设立贡溪鸡专卖点,同时在长沙深圳等地线上线下推广,目前,鸡的每日销售量达只,为贫困户解决了滞销的后顾之忧。
多年来,蒲学慧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在新晃举办大型活动中,免费赞助贡溪鸡,给贫困山区家庭送鸡蛋和防寒物资,对接爱心人士帮扶留守儿童等等。
6.刘金莲:64年党龄老党员,义务照看军烈属25年
刘金莲,女,晃州镇桥南社区原居委会退休干部。
刘金莲20岁入党,现年84岁,坚守基层(街道居委会)工作44年。她以工作为荣,不计待遇,尽职尽责,一心为居民排忧解难,深受居民好评。退休后,刘金莲依然热心社区公益,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积极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她经常为家庭困难户、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送油送米及打扫卫生、料理家务,让那些需要关怀的人群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
年10月,龙溪大桥维修,过河的临时浮桥搭在刘金莲门口。行人过河,必须从她门口走临时阶梯翻上河堤再走浮桥,每天过路的老人、小孩和学生数以千计。帮卖菜的老人推车,打扫行人留下的垃圾,提醒过河的学生注意安全……为了保护行人安全,她默默地当起了志愿者。
“我的入党介绍人刘阿姨,作为老一代的书记,党员,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带动我为居民服好务。”据桥南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许晚玲介绍,在老党员刘金莲的鼓励和帮助下,6年间,许晚玲从一个社区里的普通大学生成为了一个沉得下心俯得下身的社区工作骨干。
刘金莲虽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但她依然义务照看着九十五岁的军烈属张桃梅。刘金莲对张桃梅的照顾一直坚持了25年,从无怨言。她为军烈属张桃梅看病买药,帮助日常生活料理,陪其拉话常、过节假日,在物资上和精神上给予了张桃梅极大的安慰和满足。特别是近几年来,刘金莲的丈夫身患尿毒症,经常住院放疗,需要人照料,但刘金莲依然没有放弃对张桃梅的关照。
刘金莲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持之以恒,铸就了人间大爱,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7.吴希金:37年公路养护生涯
吴希金,男,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公路养护工人。
年,吴希金通过姚沅军和吴通周介绍,开始在廖塘养路公班上班。他辗转到过廖塘、禾梨坳、雷家田、大本溪、贡溪、大田等公路公班工作,从养路工做到副班长再到班长。从泥巴路到砂石路,再到水泥路,最后到沥青路,吴希金一干就是37年。
吴希金家离禾滩和步头降各有15公里左右路程,当时他家中父母身体不好,常年患病治疗,女儿刚会走路,儿子刚刚断奶,公路局劝他慎重考虑。“家里有困难我能克服,再苦我也要千方百计把路养好。”吴希金在禾步公路一干就是37年。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仅自己每天坚持上路巡查、清扫路面、整修边沟、疏通涵洞、铲除杂草,而且还干脆把妻子也带到了路上给他帮忙。
为保证坑槽挖补质量,控制油石温度,吴希金经常从早晨6点干到晚上8、9点。每到汛期和隆冬季节,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夏季,他头顶烈日,脚踩发烫的柏油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冬季,他冒严寒,在凛冽的寒风声中坚守在管养路段上,查险情,扫路面,一遇冰雪天气,他得及时铲冰除雪,撒防滑料和融雪盐,保证道路安全畅通。雨季,道路时有塌方阻断交通的险情,不论白天黑夜,险情就是命令,他手铲肩扛,手磨出了血泡,肩头出现了血肿,但他仍然坚持,直至道路恢复通行。
年底大雪普降,道路结冰,车辆滞阻,他叫上几个村民除雪撒盐,拖推抛锚车辆,引导车辆有序离开,坚持工作到夜里10点。看到过往司乘人员向他们竖起大拇指时,他心里感到暖暧的。
长期以来,吴希金所管养路段各项养护指标均名列前茅,优良路率达95%以上,多次作为示范路创建、党员管护路段向上级部门推广,先后获得交通部门20多次表彰奖励。
8.杨排锋:放弃高薪,服务百姓的好村官
杨排锋,男,禾滩镇大晏家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年5月,杨排锋任禾滩镇大晏村村主任。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从事了7年运输业的杨排锋决定出售货车,带着妻子、孩子回乡生活。
以前搞运输,一年能挣20来万;回来当村干部,一年工资不到3万。面对低报酬、强度大、琐事多的村干部工作,杨排锋却无怨无悔。
么烈组距离村部3.5公里,组道于年拉通后由于资金等问题一直未能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遇到恶劣天气还会多处滑坡,严重阻碍了么烈组70户余人的生产生活。杨排锋了解到这一情况,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可是硬化公路还需扩宽路面占用基本农田和,征田和征地将会花费一大笔资金。杨排锋家的田也将会被占用,面对补偿资金难题,杨排锋主动提出不要一分补贴,无偿让出田土给么烈群众修路。就这样征田补偿省去了一大笔修路资金。很快么烈组的公路得以硬化。
杨排锋的爷爷和父亲都曾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他在爷爷和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长大,从小时候开始,杨排锋就与父老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乡亲们生活的酸甜苦辣,一直在心底深处挥之不去。让乡亲们生活得更美好,也成了他心里油然而生的责任。为了全身心投入村里的工作,杨排锋说服了妻子,让她放弃了年纯收入6万元的县城彩票店,返回家里全职照顾小孩。
村民李祠光,一级残疾,常年靠轮椅生活,年冬天,杨排锋为他送去棉被;吴远朝、吴远芷两位五保老人,易地搬迁安新家时,杨排锋为两位老人买来新床、新被褥、新衣柜,一起帮忙让他们无忧入住;桶溪组村民吴远茂突然晕倒在路边,杨排锋把他送回家中......
“排锋村长是个热心肠,做事非常积极,特别是关系到老百姓利益的事,他都会全力以赴,只要交待给他的工作,我们十分放心。”这是禾滩镇政府干部职工对杨排锋的评价。
9.蒲曾祝:坚守39年的乡村教师
蒲曾祝,男,步头降苗族乡天雷村教学点教师。
蒲曾祝于年开始从事教师职业,在米贝、步头降等地方都教过书。年,正在步头降中学任教英语的他,得知天雷村缺乏老师,便主动请缨来到了这里,这一待就是17年。
蒲曾祝是大山里长大的孩子。因为吃过贫困的苦头,他深深感到,只有读好书,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闯,才有可能摆脱贫穷愚昧的命运。10多年前,曾经有一个叫蒲晓明(化名)的孩子,因家庭困难辍学,蒲曾祝三次上门,终于将他的父亲说服。蒲晓明返校后,他又毫不犹豫地拿出一笔钱给蒲晓明家里,并一直资助他读完初中。
蒲晓明只是他劝回来的孩子之一。每次遇到想辍学的孩子,他都会特别焦急,经常都是夜里跑到孩子家里去劝说孩子的父母。正是他的苦口婆心,辍学的孩子得以重返校园。在天雷村小教书的17年里,蒲曾祝与学生朝夕相处,欢度节日,分享欢乐,不辞辛劳,足迹踏遍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为学生补课,送学生回家,给学生出钱买学习用品,与家长谈心,因为他知道,只有在爱心的浇灌下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为社会服务。”蒲曾祝从来不掩饰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更不会掩饰自己对学生的期待。他希望他的孩子们,都走出大山,走向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他爱教书,因为山里孩子的淳朴。在学校里,蒲曾祝感觉孩子们特别愿意和他交流,因为他的性格开朗,健谈,很容易让孩子打开心扉。在交谈中,蒲曾祝聆听孩子们的欢乐、梦想,在这个偏远的村小里,他从来不会感到孤独、寂寞。
如今还有半年就要退休,蒲曾祝表示,只要上级同意,退休了,他还愿意留守在这偏远的村小,直到派来新的接班人。
10.向景平:无影灯下的“沉迷人”
向景平,男,医院外二科主任。
向景平是新晃最年轻的外科副主任医师。他在技术上勇攀高峰,尤其在微创技术方面,开展了县里十余项第一的技术,所带领的团队并授予怀化市“青年文明号、文明巾帼岗位、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位”称号。此外,曾多次代表参加省、市级学术会议并做代表发言,手术视频比赛也荣获省二、三等奖。
年6月的一天傍晚,一位来自鱼市晏家的47岁男性患者姚某,因摔伤致腹部疼痛、失血性休克入院。那时,向景平刚吃完晚餐,接到急诊电话后,医院会诊。很多人建议送往怀化市进行救治,可病人生命危在旦夕,如果不及时手术,可能在途中就会死亡。经组织讨论后,向景平大胆提出,为患者进行我县首例腹腔镜下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手术中,由向景平主刀,顺利为患者清除积血余毫升,抢救了患者生命。
手术后,患者病情再度加重。他积极调整治疗方案,为了能随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打针送药等很多护士的事情他都亲力亲为,患者在4天后脱离了危险,经过精心治疗,患者顺利出院。
年台手术、年台手术、年台手术……多年来,向景平经手的手术没有一个死亡病例。
“有时候我宁愿是他的病人!”这是妻子吴美艳说过最多的话。他的家庭是双医组合的家庭,在别人看来,是令人羡慕的,双方都是医务人员,但因双方都是穿梭在病房--手术室之间的临床一线医生,医院的见面次数比在家里还多。年晚上因夫妻双方都在临床一线急诊手术错过与病危岳父见上最后一面。
十余年来,面对病人,他经常忘了自己,忘了孩子,忘记家人,心里只有病人。他奔走于科室、病房、手术室之间,手持柳叶刀为很多急、危、重症的患者的斩除病痛,健康安全地走向曙光。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寒冬酷暑,他给千万个家庭带来了欢笑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