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客户端
寒冬未尽,春讯已闻。
镇上的大集已经启幕,村里的灯笼已经挑起。
剪纸贴上窗,粘豆包装满了屉。
归家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大年三十的压岁钱早就包好备齐。
辽宁日报的记者也忙碌起来,
这不,7个人14市,一市一村庄,
年根儿尾,咱们一起下村去。
迎着三九的寒风辗转踏访,
穿过结冰的河面,走上崎岖的山路,
去村小学看看,跟贫困户唠唠,
烧烧村部的火炉,暖暖农家的炕头,
跟蟹农一起冬捕,坐上老乡的拖拉机,
……
这一路,天寒地冻,不容易。
但沾到了泥土,看见了最鲜活的乡村,也听到了最热乎的声音。
于是便有了一组生动的一线报道,
让来到第五个年头的《望年》系列策划,
拿在手里,更有温度。
今年的主题是乡村,
主角是“第一书记”和乡亲们。
具体内容,明天见。
讲述:记者贾知梅
采访:抚顺市抚顺县峡河乡,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马城村
从沈阳去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马城村,单程近公里,下了本桓公路,还要经过一段七弯八拐绵延十余公里的山路。在山的背阴处,上个月的雪仍覆盖在路面上,转弯时,驾龄十余年的记者即使把车速降至最低,仍提心吊胆。村民的耕地在水库对岸,我在冰面上穿行,感到寒风相当刺骨。
记者穿行在冰面上。
在抚顺市抚顺县峡河乡采访时,知道小丹(化名)要离家五天去抚顺县参加冬令营,我给小丹的兜里揣了零花钱,小丹奶奶装了晒干的山菜非要我带上。
记者贾知梅(右图右一)叮嘱小丹好好学习。
讲述:记者田勇
采访:沈阳市法库县祝家堡村,营口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民生村
我跟着祝家堡村“第一书记”方伟,从村委会由西向北,沿着不久前刚刚整修的砂石路,在两座明亮的“三间大瓦房”中间,一幢低矮的民房看起来有些另类:刷着蓝绿色油漆的房檐,贴着塑料薄膜的木质窗户,已经开裂的墙面胡乱抹上水泥……方伟说,这就是马春艳家。进门后右手边是一口农村常见的大铁锅,灶台上还有一小碗咸菜、小半碗剩饭和半碗猪油。地是黑乎乎的,墙是黑乎乎的,棚是黑乎乎的……马春艳常年在家照顾两个女儿,丈夫除农忙外都在县城做力工,大女儿徐金慧身体不太好,当地村民说,她家的日子没过起来!去年开始,马春艳家有变化,精气神不一样了,徐金慧到慈善超市上班,在网上卖鸡卖鸭,还学会了养殖技术。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徐金慧开始帮妈妈抱柴生火,马春艳熟练地从碗里擓出一勺猪油,做女儿们最喜欢吃的大葱炒鸡蛋,妹妹则蹲在鸭笼前拍着手不停唱着儿歌……
记者田勇(左)在马春艳家听她唠唠家里的变化。
讲述:记者张昕
采访:丹东凤城市红旗镇黄旗堡村,葫芦岛市绥中县荒地镇大郑村
黄旗堡村黄旗小学的学生,算上学前儿童只有一百人左右。在村小办公室,我意外地看到《辽宁日报》,而且,这是整个办公室内唯一一份报纸。校长于世清说,这份报纸,每周送来后老师先读,把有用的新闻抄下来,上课时讲给学生听。我好奇地问,学生们喜欢什么内容?于世清说,很多男同学喜欢体育新闻,有些高年级同学对社会、历史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记者张昕(中)在黄旗小学办公室看到一份《辽宁日报》。
家住大郑村的小嘉慧10岁,父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前年又因车祸进行了开颅手术,母亲患病。虽然家庭困难,但小嘉慧很要强,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了省钱,她选择在离家近10公里路的小学上学。爷爷每天骑着摩托车送孙女上学、放学。爷爷的手,冻得一道道口子。我请小嘉慧站在奖状前拍张照,旁边的镜子里,反射出她的父亲彭力——他慈爱地看着女儿,笑了。
小嘉慧身后的镜子里映出父亲关爱的身影。
讲述:记者卢立业
采访: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铁岭市昌图县泉头镇大苇子村
大苇子村村委会大院里停放着打包机、拖拉机,“第一书记”谭哲请我登上拖拉机体验一下什么叫机械化作业。这还是记者第一次登上拖拉机,觉得既兴奋又新奇。
记者卢立业跟拖拉机合影。
讲述:记者赵雪
采访: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石灰窑镇同江裕村,锦州北镇市青堆子镇六屯村
我和同江裕村“第一书记”金龙爬山去村民于桂梅家的老房子。于桂梅家的老房子在山上的一片树林旁边,要走二十多分钟弯弯曲曲的山路。坡陡路滑,金龙一路都在念叨于桂梅当年上山下山的危险,还有她去村支部诉苦,因为太饿,一人吃掉三碗面条的心酸。
记者赵雪(右)和金龙一起上山。
讲述:记者陈琳琳
采访:大连庄河市大郑镇葛炉村,辽阳灯塔市大河南镇前二台子村
傍晚,在前二台村贫困户李士启家,李士启的孙女非常喜欢“第一书记”刘其威送她的新年礼物,一直抱在怀里。李士启的孙女今年上二年级,很喜欢玩具娃娃,但因为家里困难,她把喜爱默默放在了心里,平时只会默默画在本子上,从不跟爷爷奶奶提要求。对于这份新年礼物,她特别欢喜。
记者陈琳琳(右一)在李士启家采访。
讲述:记者杨靖岫
采访:阜新市彰武县满堂红镇大板村,朝阳北票市大板镇黄土坎村
1月9日上午,黄土坎村空气冷冽的同时又阳光明媚,我与黄土坎村“第一书记”牟国立到贫困户杜全友家走访,从黄土坎村部通往村民组的道路虽说去年刚刚修好,但结了冰之后又变得坑坑包包,车子行进在黄土坎村一道又一道的山沟中颇为困难,我和牟国立便下车徒步进村。离开杜全友家时,他坚持要送送牟国立,两人边走边聊,我给他们抓拍了一张合照。
记者杨靖岫抓拍牟国立和杜全友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