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更迭是历史不变的规律,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有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王朝大限基本维持在年以内(自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算起,也仅仅有两汉两宋合起来的时间超过了三百年,单单只是西汉东汉和南宋北宋算起来也没有超过三百年),唐朝享国年,明朝享国年,清朝享国也是年。
而往往在王朝灭亡之时,当时的国姓皇裔会遭到灭顶之灾,为了对前朝后裔赶尽杀绝,很多时候新晋的统治者会纷纷地在全国开展搜罗皇室后裔并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戮。如明朝灭亡时,很多朱姓皇室成员为了能够躲避满清统治者的屠杀而逃到了荒无人烟的小山村或者不毛之地,并将朱姓改为普通百姓的姓氏。当时有历史记载满清统治者为了对崇祯的儿子斩尽杀绝,甚至做出了非常让人愤懑的举动。
明朝灭亡后,崇祯帝的五子朱慈焕也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的王爷逃脱了,据记载朱慈焕为了能够存活下来,一辈子都在逃亡,后来康熙下江南,多次来到南京假惺惺地拜谒明孝陵并昭告天下“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尔等与九卿会议俱奏。”意思说希望能够找到当年大明的朱氏子孙来守明孝陵,而且对其既往不咎同时奉上高官俸禄。
但是流落隐匿江南的朱慈焕听到这个消息后放松了警惕,心想着康熙有如此的诚意,我也就没必要这样躲躲藏藏的了,而且自己当时也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耄耋老人心想着对满清朝廷没什么威胁了。所以朱慈焕一次在和朋友的交谈中大意的将自己的身份透露了出去,但不料想,没多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年,大祸临头,朱慈焕在家中下棋被一群官兵锁拿,最后康熙下诏:“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着立斩。”朱慈焕也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而时间的节点来到了年,随着武昌城内一声炮响,辛亥革命爆发了,清王朝也在短短的数日内如摧枯拉朽般崩塌了,各省纷纷表示独立,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自此中国结束了多年封建帝制统治,同时也昭示着清王朝的灭亡。
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一场大逃亡,虽然民国政府对满清皇裔并没有进行赶尽杀绝,但如惊弓之鸟般的一批皇室成员为了能够在乱世中稳过余生而不得不远离北京城来到了陌生之地,甚至有些人躲到了偏僻的小山村里。
如今在东北的辽宁本溪就有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名叫泥塔村(泥塔村四面环山,树植茂密,远离了喧嚣和繁杂),在这里生存繁衍了一群人为当年满清灭亡时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但如今走访这个村落,已经找不到爱新觉罗这个满族姓氏了。能够找寻到的则为“金”姓,而为何要改姓为“金”其实和清朝入关之前的“后金”称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于为何当年这支满清皇室后裔要举家迁到这个地方归根到底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东北也即关外之地,曾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明末时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在这里崛起并最终一统中原,为此当清朝灭亡后,满清民族对祖先的那种依赖感油然而生,为此回归到祖居之地也是可以让人理解的。
2、守护满清的祖先陵寝,大家都知道沈阳有一个故宫也被称为盛京故宫,实则为清朝前期统治者所住之地,可想当年入关之前在关外留了多少的陵寝祖业,而在辽宁的新宾满族自治县内如今埋葬着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和五世祖和四世祖的陵寝,当清朝灭亡后,一些皇族为了乞求余生的平安来到了祖先陵寝一边守陵一边寻求先祖的庇护。
3、为生计所迫,清朝有着严格的“旗人”制度,从清朝建立到清朝灭亡的多年时间里,这些“旗人”分化严重,有些富得流油,有的穷困潦倒,八旗子弟在清朝尚存之时靠着祖先的福荫依然可以吃着朝廷的俸禄,但清朝覆灭后,这些人没了固定的生活来源,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偏远之地求生。
虽然说这些满清皇裔迁往泥塔村已经近百年时间,而且姓氏也全部改掉了,但是村民们依然保存这满清民族的一些习俗和文化,甚至每年都要在指定的日子里祭拜自己的先祖,以此来乞求保住满清的龙脉,护卫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