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包头人说我来自“土右旗”或“达茂旗”,但每当外省人问起来:
“为什么你们会有叫‘XX旗’的地方啊?”
“这和清代的‘八旗’是不是一样的啊?”
你又不知道怎么回答。
今天就带你走进百年前的“盟旗制度”。
“盟”和“旗”的前世今生
提到清代盟旗制度,不得不提到三个渊源:
(1)蒙古族原有的鄂托克、艾马克社会组织
(2)努尔哈赤时期创建的满洲八旗制度
(3)“楚固拉干”的集会
什么是“鄂托克”和“艾马克”
鄂托克,蒙古语,汉译为部落、疆城、屯营地。
它是明代蒙古中后期军政合一的社会基本单位。
在一定地域内进行游牧的结合体,每个蒙古人都必须属于某个鄂托克。
艾马克,西里尔蒙古文音译,是蒙古国和内蒙古的行政区划单位,中文分别称“省”和“盟”。
在数百年的草原上,蒙古族正经历着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封建领主集团——“兀鲁思”(大领地,即汗王封地)。
这些领主集团又可以分成若干鄂托克或者艾马克。
鄂托克(地域集团)是一个军事组织单位,每户牧民都要提供赋税和兵役。
而艾马克(血缘集团)更像是用血缘联系起来的各个近亲部落集团,其成员之间必须属于同一亲族。
但又由于划分混乱,各领主集团规模不一,所以,在实际中,爱马克和鄂托克两词常常互相代用。
这可以说是后来“旗”的雏形。
满洲八旗制度
“旗”原本不叫“旗”,而叫“固山”。
(“固山”是蒙语,谁也不知道他原本是啥意思,现在就知道:固山=旗。)
年,努尔哈赤正式成立了4个固山;到年,共有8个固山,每个固山都有自己的旗帜,颜色也各不相同:
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
因此,汉语就把“固山”译为“旗”。
这就是“满洲八旗”。
后来,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改族名女真族为满族。
在这期间,林丹汗的覆灭,蒙古社会政治核心的崩溃。
清朝的迫切想填补这个空白,代之以自己的制度和秩序,以之前地域集团和血缘集团为基础,把蒙古各部都分成若干旗,共个。
“楚固拉干”的集会
楚固拉干,蒙古语音译,意为“会盟”。
原本是封建主之前的一种集会。
盟主由实力雄厚的封建主担任,实为蒙古诸部封建领主临时议事机构。
(大概像武林盟主召集江湖各门派举行的集会。)
后来,清政府掌管蒙古后,便不会再让这种集会继续举行,而是实行了盟旗制度。
指定数旗每三年或一年举行一次集会,商讨重大事务,这就是会盟制度。
而盟主也成了盟长,只是会盟的召集人,不参与各旗的内部事务,更无权发布命令。
并且,每次会盟时,都必须有清政府特派钦差大臣和理藩院主管人员出席。
(悄声bb:毕竟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不能偷摸搞小团体。)
这就是“盟”的由来。
“盟”、“旗”的是是非非
在清朝前期,盟并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也仅仅只是协助清廷所派官员召集会盟和处理政务。
到了清朝后期,盟长才改由中央任命,盟才开始具有了一定的行政职能。
这样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盟都是在行使着一级行政机构的职能。
建国后,内蒙古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保留了部分盟旗名称。
至此,盟相当于二级行政区,与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相同;
旗相当于三级行政区,与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林区、特区相同。
百年前的“盟旗制度”深深影响着内蒙这片广阔的土地,从古至今。
虽现在全国仅有49个旗和3个盟(兴安盟、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但很多内蒙人还是会把一些城市叫做“XX盟”,比如:巴盟、乌盟等。
这就是“盟”和“旗”的前世今生。
本文编辑:鹿慢慢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对慢时光的支持